装修公司“真相”大公开:你不知道的那些“潜规则”!
你签完合同那天,心里还美滋滋想着“终于要住进梦想家了”,结果半年后,你蹲在厕所里,看着刚被凿开的墙,手里攥着一张又一张加项单,突然意识到——这哪是装修?
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消费剧本”。
水电开槽说是为了“规范”,可你家墙里那几道槽,比迷宫还绕;墙固刷两次,第一次是开工,第二次是油工进场,两笔钱,一个动作,没人告诉你,这叫“重复劳动,双倍收费”。
卫生间防水刷到顶?
听着是高标准,可你家那面墙,根本不用刷那么高,多出来的面积,全算在你账上。
大砖上墙,说是“极简高级”,可工钱贵了三成,辅料多花了五千,最后你家的墙,像贴了瓷砖的棺材板。
你以为无主灯是设计师的审美,结果木工偷偷加了十几道灯槽,每道都收你三百,你数钱的时候,他还在夸你“有品位”。
最狠的是冲筋找平——本来地面平得能照镜子,非说“不够完美”,非得再刮三遍腻子,你问为什么,他说“这是行业标准”。
可你翻翻邻居的装修日记,人家压根没这一步。
2024年底,上海有人被AI效果图骗了。
设计师给你发了张图,沙发是奶油白,吊灯是星轨款,地板像刚晒过太阳的棉花糖。
你心动了,立马交定金。
等开工了,他说:“这图里的灯带,得用进口的,不然没效果。”你一查,那灯带,超市三十块一米,他给你报了八百。
北京的甲醛检测更离谱。
检测员带着个“能调数”的仪器,进门先说“超标了”,你一慌,他立马递上“空气治理套餐”,两千块,喷完味儿还在,但你不敢再问了——怕再查出点别的。
广州有人发现,自家水电验收视频里,管道里塞着泡沫条,照片拍得干干净净,回头一开槽,里面全是灰。
原来人家早就在等你“云验收”——你不在现场,他们就敢演。
深圳的整装套餐,打着“政府补贴”的旗号,签约时说“全包七万八”,开工第三天,客服发来消息:“补贴名额满了,差价补两万。”你翻合同,那行小字写着“补贴以实际到账为准”,你气得想砸手机,可钱已经付了。
但你别急着绝望。
现在苏州、青岛这些地方,开始试点“先装修,后付款”。
银行管着钱,你验收合格,才放款。
水电通了,才给30%;墙面好了,再给30%;全弄完了,才结尾款。
你不是在给装修公司打工,你是在当甲方。
签合同前,让对方把AI效果图里每一样材料,列成表格,写进附件,白纸黑字,别信口头承诺。
检测甲醛,自己找有CMA资质的第三方,别让装修队给你安排“一条龙”服务。
隐蔽工程拍完照,24小时内传到住建部门的“透明工地”小程序,谁敢二次开槽,平台直接报警。
别再觉得装修是“花钱买服务”,它是一场你必须学会“反杀”的博弈。
你家的墙,不该是别人赚钱的画布。
你家的家,该是你说了算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X
苏ICP备12014991号-8
联系邮箱:189515357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