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蜀文人多吃货
| 巴蜀地区究竟养刁了多少古人的嘴,温暖了多少文人的胃
庙堂之上,朽木为官,殿陛之间,禽兽食禄;古人不屑立于庙堂,便寄情于山水之间。
居于山水之间,有些人追求的是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;有些人想要的是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,偏偏有些人追求的是口腹之欲,比如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惬意畅快,例如“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”的满足,或者“每日起来打一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”的闲适。
古来君子远庖厨,文人性雅,大多不会去碰庖厨这种大俗之物。唯独突破了大俗大雅桎梏之人,才能懂得庖厨大俗之乐趣。
能吃,善吃、精于吃的古人很多,我们拉来了一帮家乡的好友,来参加巴蜀之地的吃货大赛,且看看谁才是真正精于吃喝之道的人。
01 头号种子选手-苏轼
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是古代吃货大赛夺冠的热门人选。苏轼有很多身份和头衔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“斜杠青年”。如果能有幸收到他的名片,身份一栏会写着“畅销书作者/知名书法家/知名画家/东坡菜系创始人/国家公务员”等多个头衔
除了北宋诗词协会理事长,北宋书画协会会员,北宋美食家协会会长、北宋厨师协会会员,苏轼到底还有多少个头衔,我们且看看林语堂先生是如何说的。
苏东坡,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、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、一个百姓的朋友、一个大文豪、大书法家、创新的画家、造酒试验家、一个工程师、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、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,一个瑜伽术修行者,佛教徒,巨儒政治家,一个皇帝的秘书,酒仙,心肠慈悲的法官,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,一个月夜的漫步者,一个诗人,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。
苏轼像,图片源自网络
苏轼善吃之名早已世人皆知,苏轼也曾在其《老饕赋》中自称为“老饕”,“盖聚物之夭美,以养吾之老饕”。
不仅是四川地区,在中国历代的吃货中苏轼也是能跻身前几位,毕竟他是一个以一己之力撑起“东坡菜系”的人,光是和苏东坡直接相关的食物就多达60多种,间接命名的菜品更是高达350多道(数据出自“中国苏轼(年谱)大宴”),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东坡肉、东坡肘子、东坡羹,更有东坡茄子,东坡墨鱼,东坡饼,几乎将荤素菜品,鸡鸭鱼肉,糕点小吃全部都涵盖了。
自古“吃喝”二字都是捆绑在一起的,关于苏轼善吃的故事我们看了很多,那么苏轼在喝方面又有什么惊人的创造呢?
俗话说,无酒不成江湖。在古代的文人墨客间,更是需要饮酒助兴才能思如泉涌。李白如此,苏轼亦是如此。在林语堂先生给苏轼的标签中有一个“造酒试验家”,这里又有什么故事呢?
说到这里要先普及一个常识。有一种酒叫做鸡尾酒,它是一种混合饮品。一般含有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基酒,再配以鸡蛋、牛奶咖啡、可可和糖等各类香料,加以搅拌摇晃制作而成,最后还可用柠檬片、水果、薄荷叶等食材作为装饰物。
这种最初把所有剩酒倒在一起,并用一根鸡毛搅匀的酒出现于1776年的美国,而早在1079年的中国类似的酒就被苏轼“不小心”制作出来了。
那一年苏轼因为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,被投入狱中,后来被发放到黄州。经过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之后,苏轼国家公务员的身份算是走到了尽头,国家发放的工资奖金津贴都没有了,全家只得靠几十亩薄地养活。愤懑之下,苏轼只好借酒消愁。
图片源自网络
苏轼爱喝酒的,但是酒量却很小。在《书东皋子传后》中有提及苏轼的酒量为“饮酒终日,不过五合”。五合大概为半升,宋朝的半升是三百毫升左右。也就是说苏轼喝了一天酒,也就只喝了一小瓶啤酒的量。
那时候的酒度数很低,并不易保存。但是喝剩下的酒苏轼也不舍得倒掉。根据资料记载,苏轼他家北墙根有一排喝剩下的酒坛子,每个坛子里都装着大半坛酒。苏轼怕酒坏掉就把那些剩酒统统倒一个大缸里,然后封上黄泥。等到有客人来了,再从大缸里舀出酒来待客。没想到这种“剩酒”混合出来的酒味道还不错,颇受宾客欢迎。
如果当时苏轼从鸡尾巴上拔根毛把酒搅匀,然后再赋诗一首。那也就没有700年后美国的“鸡尾酒”什么事儿了。
02 被酒耽误的美食家-李白
如果说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是夺冠的热门人选,那么来自四川绵阳的李白绝对是人气选手。
李白是我们熟悉的“诗仙”,亦是我们熟知的”酒中仙”。
人生在世,吃喝二字。既然李白在酒界有偌大的名声,那么在美食界同样也有许多趣闻。苏轼凭一己之力就创造了“东坡菜系”,李白则靠着自己的好诗才造就了“太白菜系”。
图片源自网络
我们先来说一道菜的做法。将一个鱼头洗净用葱姜水腌制,而后稍微煎一下放水炖煮。武火烧开至汤汁奶白色,然后再用文火慢炖,最后加入豆腐、青菜、木耳等和鱼头一起炖煮。这样一道简单好吃的鱼头炖豆腐就做好了。
这道豆腐炖鱼头还有个别名叫“太白鱼头”,听名字就知道这道菜和李白有关。
相传李白去拜访一个叫许宣平的隐士,但是两人却相遇不相识。李白吃了闭门羹,正在懊丧的时候,听到西干山寺庙钟声便寻声前去。李白游完了西干山寺后已是傍晚,十分的饥饿。就到河边一个酒肆找吃的。但是酒肆厨房的菜已用尽,只剩一个鱼头和两块豆腐,酒家便索性将鱼头和豆腐一起放入锅中炖煮。李白尝了一口,觉得这道鱼头炖豆腐鲜美异常,便大快朵颐。当他吃完之后眺望窗外,看见月光下流水潺潺,不禁诗兴大发洒墨成诗。
“天台国清寺,天下称四绝。我来兴唐游,与中更无别。卉木划断云,高峰顶参雪。槛外一条溪,几回流碎月。”
后人为纪念李白的歙县之行,便将这家酒肆取名为“太白楼”。这道鱼头炖豆腐也叫做太白鱼头。
太白鱼头,图片源自网络
和李白相关的“太白系”菜品大多都是如“太白鱼头”一般,李白吃过之后借用其名气命名。生性豁达的李白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小事。不过“太白菜系”中有一道菜到李白借用他人之方自己亲手烹制的。
相传在唐天宝元年,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供职翰林,所谓“供职翰林”大致可以理解为“机要处文书”。不过由于杨贵妃、杨国忠等人的谗言,李白并未受到重用。他为了设法接近唐玄宗,想起了年轻时在老家四川曾吃过的一种鸭子。这种鸭子是选用肥鸭,加上百年陈酿花雕、枸杞子、三七和各种调味料蒸制。
李白将做好的鸭子献给唐玄宗。唐玄宗吃后觉得此菜味道不错,赞赏道:“此菜世上少有,可称‘太白鸭’”。鸭子虽然好吃,但是唐玄宗仍然疏远李白。不过李白献的这道“太白鸭”便由此历代相传,成为四川的一道名菜。
太白鸭,图片源自网络
除了“太白系”菜品,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还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与之相关的菜品,比如在敬亭山吃鸡时候留下的“诗山焗草鸡”,还有吃完之后留下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这样得奖佳句。又比如“安陆翰林鸡”这道菜,李白吃高兴之后又赋诗一首,“白酒新熟山中归,黄鸡啄黍秋正肥,呼童烹鸡酌白酒,儿童嘻笑牵人衣。”
李白好酒,喝酒自然需有美食佐之。酒到酣处,诗兴大发,自然有千古佳句留下。李白的美食之名便是被其好酒之名所掩盖。若李白如苏轼一般醉心美食,定会跻身巴蜀吃货大赛前三甲。
03 什么都要吃的杜甫
当杜甫得知李白参加了“巴蜀吃货大赛“时,说什么也要凑一脚。杜甫毕竟在成都居住多年,既留下”杜甫草堂“这样的知名景点,又留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样的名篇,所以大赛组委会也让河南籍的他持外卡参赛了。
杜甫画像,图片源自网络
或许是因为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,杜甫对于吃的态度是积极的,是虔诚的。不同于与之有着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”友谊的李白,杜甫是一个高段位的吃货。“吃“这件事,对于他是天大的事情。
翻看《杜工部集》和《全唐诗》,我们发现杜甫对于各色食材都有浓厚的兴趣,都十分愿意尝试。
生鱼片,古代称之为鱼脍的吃法,几乎贯穿了杜甫的一生。最早有诗文记载其吃鱼生的时候,是在杜甫被贬放浙江的时候,他和好友郑广文一起吃了一顿鲜鲫银丝脍。所谓“鲜鲫银丝脍”就是将新鲜的鲫鱼去头、骨,剔刺,切成生鱼丝。对鱼生的喜爱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他流徙到成都。在成都时杜甫还特意选择了滨水而居。
而在杜甫五十岁那年,在四川绵阳任官的一个晚辈请这位本家的叔祖吃了生鱼宴。
“绵州江水之东津,鲂鱼鱍鱍色胜银。渔人漾舟沈大网, 截江一拥数百鳞。众鱼常才尽却弃,赤鲤腾出如有神。潜龙无声老蛟怒,回风飒飒吹沙尘。饔子左右挥双刀, 脍飞金盘白雪高。徐州秃尾不足忆,汉阴槎头远遁逃。鲂鱼肥美知第一,既饱欢娱亦萧瑟……”
一顿现网、现捕、现杀、现片、现吃的生鱼宴,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后来他还在诗文中分析了鲫鱼和鲂鱼下刀部位不同,导致味觉上的差异,并对当时流行的厚切嗤之以鼻。见微知著,一个人能说出这样理论的人,自然对于生鱼片是喜爱到骨子里了。
涮鱼片,图片源自网络
不仅是吃鱼,杜甫对于各种素食如何吃也颇有研究。比如有一道“香芹碧涧羹”。这道羹必须采用山涧旁的香芹做成,如此羹汤的颜色也像山涧一样清碧好看。
杜甫吃素时,不仅讲究食材的选择,同时还讲究吃饭地点的选择。比如透过这首诗“棘树寒云色,茵蔯春藕香。脆添生菜美,阴益食单凉”,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吃藕要挑春天的嫩藕吃,而且还要选在春天的树荫下吃。
一个高段位的吃货为了吃到底能做出什么极致的事情来?
杜甫为了吃上一口心仪的水果,不远万里地写信给朋友要果树苗。当杜甫因为安史之乱47岁时迁徙到成都的时候,就要来果树苗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枇杷吃。而54岁的时候,杜甫迁居到长江三峡附近时,又种了几十亩的水果。
琵琶,图片源自网络
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在颠破流离中渡过的,尤其是后半生遇到安史之乱爆发。他数度遭受饥饿之苦,刚在成都落脚的时候,杜甫一度还“故人分禄米、邻舍与园蔬”。
在成都旅居的这些年,杜甫做了几件事。一是在浣花溪旁建了杜甫草堂,终于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。二是向一个姓徐的朋友讨要枇杷果树苗,三是向朋友要了大邑烧造的瓷碗。
“大邑烧瓷轻且坚,扣如哀玉锦城传。君家白碗胜霜雪,急送茅斋也可怜。”
一个高段位的吃货即使如此,不仅对于食材有考究,对于吃饭的地方有追求,对于餐具同样也不马虎。
对于一个将军来讲,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是最大的心愿。一个全身心追求吃喝的人来讲,什么样的死法是最满意的?
杜甫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。其中一种说法是其离开四川后客居湖南时被洪水所围困。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出,以牛炙和白酒招待他。已经饿上许多天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,肠胃难以承受大量的牛肉,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。
04 被四川养刁嘴的陆游
知道了杜甫持外卡参赛之后,一位和他有相同经历的绍兴籍古人也要求参加吃货大赛。这位古人曾经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,躬耕于蜀州。这位古人在成都居住了短短几年,却对成都城的美食如数家珍。我们先来看他写得一首《蔬食戏书》。
“新津韭黄天下无,色如鹅黄三尺余;东门彘肉更奇绝,肥美不减胡羊酥。贵珍讵敢杂常馔,桂炊薏米圆比珠。还吴此味那复有,日饭脱粟焚枯鱼。人生口腹何足道,往往坐役七尺躯。膻荤从今一扫除,夜煮白石笺阴符。”
韭黄要吃新津的,猪肉要吃东门的,煮薏米饭要用桂树作柴火,对于“吃”一道的讲究,是资深吃货才有的坚持。
陆游像,图片源自网络
陆游对于成都哪里有好食材,哪里有好味道一清二楚,他曾在《成都书事》一诗中提到。
“剑南山水尽清晖,濯锦江边天下稀。烟柳不遮楼角断,风花时傍马头飞。芼羹笋似稽山美,斫脍鱼如笠泽肥。客报城西有园卖,老夫白首欲忘归。”
成都用新鲜竹笋做的菜羹,就像是才从稽山上挖下来一样鲜美,从锦江里钓上来的鱼,就像是笠泽江里的一样肥美。哪里有好的食材,在陆游心里都如数家珍。
在《饭罢戏作》一诗中,陆游谈到了他对于饮食味道和烹调手段的一些心得。
“南市沽浊醪,浮螘甘不坏。东门买彘骨,醯酱点橙薤。蒸鸡最知名,美不数鱼蟹。轮囷犀浦芋,磊落新都菜。欲赓老饕赋,畏破头陀戒。况予齿日疏,大脔敢屡嘬。杜老死牛炙,千古惩祸败。闭门饵朝霞,无病亦无债。”
东门买到的猪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的酸酱烹制。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橙薤的排骨是什么味道,但是他在诗中赞扬的四川韭黄、粽子、甲鱼羹等食物我们倒是可以从诗中的描述想象一番。
作为一个资深吃货,陆游一直对成都的美食情有独钟。即使后来他离开了成都,也对这里的食物念念不忘。
我们从陆游的《巢》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愫,“昏昏雾雨暗衡茅,儿女随宜治酒殽。便觉此身如在蜀,一盘笼饼是豌巢。”
我们按照诗里的描述想象一下情景,在一个昏暗的雾气朦胧早上,儿女在厨房准备酒菜。食物诱人的香味慢慢飘出厨房,充满了整个房间。陆游看着窗外如成都一般阴雨蒙蒙的天气,闻着飘荡着酒肉香的空气,恍惚间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成都。
成都美食对陆游的影响之深,他曾在《剑南诗稿》里谈到成都美食的诗歌就多达50多首。无论是甲鱼江团、还是鲜笋蔬果,亦或是猪骨蒸鸡,都给陆游留下了美味而深刻的印象。
投稿邮箱:bashufengwuzhi@126.com
喜欢本文,请点个「赞」「在看」或者「分享」给朋友